正能量|谢谢你成为那道光。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致谢》显真情,读来皆动容。
人世岂如意,努力活成光。
——《生查子•活成光》
——今日头条
每一段星辰大海的征途,都曾穿越风雨泥泞。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近日,这段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内容在网上引发热议。
致谢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
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折都显得那么的身不由己。幸运的是,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惜。进入高中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胡叔叔一家帮助解决了生活费。进入大学后,计算机终于成了我一生的事业与希望,胃溃疡和胃出血也终与我作别。
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作者黄国平在《致谢》中回顾了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他一路艰难走出小山坳,不断与命运抗争,走向更光亮的明天。“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众网友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全篇《致谢》没有客套话语,没有宏篇大论,只有真心实意的情感流露,朴实诚挚的表达感恩。这是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曾几何时,我们习惯了那种走过场搞排场式的“致谢”。长长一列的感谢名单里,有些名字自己都觉得陌生。这样一篇发自肺腑的真实《致谢》戳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相较之下,我们大多数人的生长环境要优越于作者,但他身上散发的乐观、温厚、善良的光芒温暖了我们。
没有经历过贫穷的生活,其实很难理解他们的感受。
那种长期的匮乏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下来斩碎一切。贫困会让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恩,同时也让我们叹息个人在巨大的命运阻碍面前是多么的无奈与无助。回到博士身上。这一路与命运的“拼杀”实属不易,希望他始终保持这份至纯心性面对未来的日子。
从现实意义层面,他依然称得上命运的佼佼者。拿了一副坏牌,却打出了“王炸”。
从社会层面,希望全社会能够为“寒门子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拥有更多打破命运桎梏和冲破藩篱的底气。我们已经身处更为丰富多元的时代,我们有能力为此做得更多更好。
从个人层面,希望每个家门贫寒的伙伴不要自怨自艾、自暴自弃。任何向命运发起的“抗争与反攻”,总是从自身开始的。自己才是扭转和逆袭命运的关键动力。你如果放弃了,任何人都无力回天。
谢谢你成为那道光。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钱江晚报
在《致谢》的结尾,黄国平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致谢》一文,瞬间在网络刷屏。网络上,黄国平的经历引发众多网友共鸣,有人说,黄国平这一路走来,就是“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的过程。
有人说,看后令人唏嘘不已,“人对痛苦的记忆总是比快乐更深刻。这么多年,在困难重重中一路过来,哪怕有时候很想哭,但没有放弃对人性本善的执着坚持。愿你,今后的路上,遇见都是美好,感受这个可以平凡生活、心存温暖的世界。”
有人说,“有时候我回头想想,一个苦孩子过得有多不容易。他们的命运弱得像芦苇,一点点风浪就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甚至折断他们。我比大部分人幸运,而我,也需要接着向上,做我该做的科学研究。
一位匿名知乎网友写道:“我以为黑暗的路上只有我一人,踉踉跄跄。当我燃起微弱希望的一刻,看到了满目的行者。大家相视一笑,继而散作满天星。”
如果可以,我也希望发出一点光,照亮哪怕一个人也好。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人民日报评论
越是路途艰险,越能看出信念的力量。对于黄国平而言,这个信念不过是“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有人难以理解,这样简单的道理如何支撑数十年寒暑?的确,同样的道理,有人视为信念,有人权当空话;有人埋在心底,有人挂在嘴边。风雨之中志愈坚,生活的磨刀石让信念愈发闪亮。相反,“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背后,或许正是因为优裕的生活磨去了动力、波澜不惊的节奏消减了改变的冲劲。长此以往,温室中的花朵将再也经不起风雨,失去信念的人将不再相信奋斗的价值。
没有什么人生是不可能的。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充斥着读书无用的无稽之谈、一夜暴富的成功鸡汤,靠阶层固化、财务自由等贩卖焦虑的声音不绝于耳,靠丧文化、摸鱼生活来打消斗志的文章层出不穷。一些人因此改变了初心,放弃了价值,开始怀疑一切、自我放逐。这则致谢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重申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常识,反对了“听天命”而不“尽人事”的颟顸(mān hān,糊涂而马虎)。尤其在活力奔涌的流动中国,在脱贫攻坚催生山乡巨变、教育均衡助力机会公平的当下,黄国平、刘秀祥、钟芳蓉们的努力不会被生活所辜负。“没有什么人生是不可能的”,应当成为每个人心中最为笃定的信念。
生活向上,时间向前。当年那个煤油灯下写作业的孩子,如今已成为实验室中忙碌的科研工作者。但正如黄国平自己所说: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功业已成的乡里早已不是少年,鬓毛已衰的游子又何尝年少?唯一年轻的,就是依靠奋斗的信念、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对待生活的真诚。怀揣这份初心与信念,愿每个人都能走到梦想的彼岸。
以肩担苦难,命运得改观。
千帆虽历尽,归来仍少年。
寄语昌乐一中的学子们:
黄国平的事迹无疑是最好的证明:读书不一定是最好的出路,但对于寒门学子而言,却是最简单的出路。
“我所感动的不是黄国平走到博士的位置;而是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寒门学子的命运。黄国平的身上,存在着一种面对生活苦难却不屈的精神;而这,正是如今许多孩子所欠缺的。
人生很长,需要莫大的勇气去坚持,人生很短,一个小小的坚持也许就会改变一生。那些曾经差点迈不过去的困难,如今已铸成他面对未来的坚强和勇气。
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只管往前走,时间会给你一份满意的答卷。
最后,借用黄国平博士的祝福:
愿所有努力的孩子,都能终有所成。
编辑: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