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教育科研助我成长

来源:昌乐一中 时间:2017/3/24 作者:王秀玲 点击量:

  工作十年,我对于教育科研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最初一味的备课、上课、批作业,到现在通过读书、小课题研究、在读研究生多种途径,开始我的教育科研之路。工作之初我的迷茫与无助,因为一位教师的一篇博文《最后的叮咛》,一本书《语文,不过如此》,带给我新的教学震撼,让我重新审视我的语文教学,给自己重新定位。情系教育事业,潜心教育科研,教育信仰的力量激励我奋力前行,推动我“自强不息,终身学习”。

  2007年,怀着儿时对教师职业的梦想,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渴望,我走进了昌乐一中这所百年老校。时至今日,依然记得迈进校门的时的幸福,依然记得第一次站到讲台时的紧张,依然记得第一个教师节收到的祝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十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回顾十年的教学生涯,有可喜,亦有可悲。可喜的是一路走来我收获了浓浓的师生情,在与学生交流、相处的日子里我感受到做老师的快乐与幸福。然而,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中,我逐渐产生了职业倦怠感,一时间找不到方向,甚至找不到前进的目标。幸好,一个人“走进”了我的生活,像一盏明灯重新点燃了我奋斗的方向。

  她就是熊芳芳,一位平凡的一线语文老师,她对语文教学的用心,她对教育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感染了我。还记得初识熊芳芳,是在一位老师的博客中,看到她在高考前给学生的《最后的叮咛》:飞过这个夏天,你将拥有更广阔的天空。她将考试应该注意的每一个答题技巧,每一个题型该注意的细节都一一嘱咐,看完我几乎是泪流如下,佩服熊老师渊博的知识,更感动于老师对学生的用心。那一刻,带着好奇心,从百度上敲下了“熊芳芳”的名字,从此,我与她和她的书结缘,那一刻开始,我开始了我的教育教研之路。2002年熊芳芳老师《生命语文》中对语文有过深刻的理解: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没有一朵浪花不是生命的欢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让我不禁思考:工作最初的几年我一直在忙碌,备课、上课、批学案……对文本越来越熟悉,可是一轮又一轮下来,我到底收获了多少?我又让我的学生收获了多少?于是,我开始重新思考:语文是什么?怎样教语文?

  就像顾城所说:“从叶到花,或从花到叶,于科研是一个过程,而于生命自身则永远只在此刻。花和叶都是一种记忆方式,果子同时也是种子。生命是闪耀的此刻,不是过程,就像芳香不需要道路一样。”带着好奇心,我开始了对《语文,不过如此》的阅读。陈日亮的“我即语文”,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开东的“深度语文”,对于语文有过太多的解读,然而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如此大胆的说:语文,不过如此。事实上,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不仅从“文本解读”、“课堂教学”、“写作教学”三个方面让我获得了新的教学感悟,并结合实例让我对文本有了新的解读,当然更重要的是她在引导学生写作时带给我的震撼。让我明白写作教学,技巧层面的东西永远是次要的。一切真正有价值的,都必然由心发出。教育,要从心灵出发,写作,才能从心灵出发。她的教学也正是从心灵出发,她用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用文字带领学生写作。在高三百万誓师大会发言《年轻的时候不要随便接受一个结果》中说:坚持选你爱,才能永远爱你所选。奔跑着的人有属于自己的信仰:专注的热爱、执迷的相信、唯一的盼望。他们在奔跑中为奇迹创造可能,为自己的所爱创造可能,为最好的人生创造可能。不随便接受一个结果,年轻的生命才有可能成为传奇。100天可以改变很多!只有更努力才配得上你自己!有幸有这样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老师相伴,学生亦是一种幸福。有人说过,倘若这一生你能遇见一位好老师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想有这样的老师,学生亦是幸福的。事实正是如此,对于熊芳芳学生有过很高的评价:十字街头站立十分钟,我们不知道会与多少人擦肩而过。而一生中我们有多少个这样的十分钟。但是,我总是庆幸能和熊芳芳在人生的坐标系上有交集,至少在你这里,我看到很多美好的东西。接触你之后,我便觉得教师是个很神圣的职业。我佩服你的技艺,第一次听你讲课时,我甚至觉得自己是在接受洗礼,从那时才开始觉得人生是可以被经营得很美好的。这样的评价我不知道于芳芳老师而言意味着什么,但是与我而言满满的都是感动,工作十年,也一直努力得走近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然而我想无论是谁,这样的文字应该是对老师最高的评价,一种最高的奖赏。

  熊芳芳老师对教育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她对语文教学的执着深深地感染着我。是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语文教学,是她,让我开始重新调整我的课堂教学。从那时起,我也开始了我的教育教研之旅。不但参加了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聆听大学教授的讲课,重新去解读文本,通过与老师们的交流获得新的感悟,更重要的是她让从最初只关注课堂,转为对名师名作的阅读,在感悟中重新认识课堂,获得了新的体验。孙绍振老师的《名作细读》 让我感受到解读文本,细到一个字、一个词;细到没有一个字、词,却仍要分析出逻辑起点、走向;细到读者的情感,作家的情感,还有文本本身的情感。王荣生老师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让我懂得一堂好课的标准,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也就是审视、反思这堂课教师教了什么,进而探询、体察学生所驻留的学习经验,并考察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及关联程度。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让我了解本色语文的内涵:把语文当语文教学,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在我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的同时,逐渐懂得:一个教师,一个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教师,他的生命动力来源于而且只能来源于教育科研!在实际教学生活的摸索中,我明白了:教育科研并不是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教学中,在我们的实践中!

  “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这一口号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我也会像熊老师那样:不仅反思我的教学,也会更多地反思我的生命。因为我的生命有内涵了,我的教学就会有内涵;我的生命有高度了,我的教学就会有高度。

编辑:潘超

咨询热线:0536-6297296 校址:山东省昌乐县永康路1358号

--相关新闻--   

              
教育部 山东省教育厅 潍坊教育信息港 昌乐教育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中国禁毒数字展览馆 中国海军招飞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19 山东省昌乐一中 鲁ICP备12030452号
校址:山东省昌乐县永康路1358号 电话:0536-6297296
招生电话:0536-6297199 县督导室电话:0536-6272676
师德投诉邮箱:clyzdd@126.com 学校邮箱:clxclyz@wf.shando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