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国旗下的讲话:以礼仪约束行为,让文明成为习惯
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以礼仪约束行为,让文明成为习惯》。
我们先来看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在德国汉堡定居的一个中国人,讲了他的一次亲身经历。他刚到汉堡时,跟几个德国青年驾车到郊外,他在车里吃香蕉,看车窗外没人,就顺手把香蕉皮扔了出去。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里,对他说:“这样会滑倒人的”。
故事二:某剧团在国内演出,节目非常高雅,可部分观众又是嗑瓜子,又是聊天,演员演得很好,观众不懂得鼓掌,而一个演员下台时不幸摔了个趔趄,台下却呱呱呱地鼓起掌来。该剧团到国外演出,却受到热烈欢迎,全场起立鼓掌达三分钟之久。我们的演员非常感动,人家说,不只是因为你们演得好,我们有一个习惯,无论谁来演出都要全场起立鼓掌。
上述这些,并不是说外国人什么习惯都比我们强,这里丝毫没有崇洋媚外的意思。但是,当别人动不动就因为我们的不良习惯,而讥讽我们“素质低”时,我们是否应该反躬自省?
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齐鲁大地更是以“礼仪之邦”著称。我今天在这里讲的没有这么宽泛,而是从同学们的实际出发,谈一下如何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1.仪表礼仪。仪表是指人的容貌、衣着打扮,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服饰、发型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中学生穿着的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同学们要穿校服、带校牌、不烫发、不化妆,男生不留长发,学生就要像个学生样。大家正处在求学的黄金阶段,要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业,而不是用在穿着打扮上,以免分散精力。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那何为“生命的化妆”?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他人,自尊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算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
同学们,我们倡导“不必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只有善良、丰盈的内心,才能让人阅之不倦。
2.举止礼仪。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是一个文明人最起码的要求。一个有教养的人,语言应该文雅,待人要有礼貌,能够尊重他人,也能够自重。即使发生了不愉快的争端,也不用动手打架、开口骂人的野蛮方式解决,打架、骂人是最无能的表现,还会直接危害他人的健康和安全,损害他人的人格尊严,严重的还会造成伤亡事故,受到法律的追究。
校园文明要从美化语言开始,“您好、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应该成为我们的日常交流语言 ,而美化语言就要多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落日余晖,一排大雁南飞,读书多的人脱口而出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读书的人只能说:“好多鸟啊,真好看”。
3.住宿礼仪。宿舍是同学们休息的地方,也是我们的精神栖息地。休息不好影响学习精力,卫生不好影响健康,人际关系不好影响情绪,风气不好影响思想进步。每位住宿的同学都要从文明礼仪的角度,自觉遵守宿舍管理制度,按时起床、按时熄灯,保持床铺和衣物整齐清洁,不乱扔垃圾。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做文明中学生,争创文明宿舍。
4.尊师礼仪。尊师敬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如毛主席对徐特立先生所说的那样:您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还是我的老师。老师的恩情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尊师礼仪先从尊重老师的劳动开始。课堂上不要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课,有问题要举手提问。在校园里与老师相遇,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进老师的办公室,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5.校内公共场所礼仪。自觉保持校园清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上乱涂乱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自觉将自行车存放在指定位置。在食堂用餐时要排队礼让,不拥挤,不插队,要爱惜粮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社交处事的必备技能,有礼常常事半功倍,无礼则寸步难行。对学校来说,文明礼仪则反映其文化底蕴、学风校风。在今年的开学典礼上,我们尊敬的黄校长提出“一中精神是一中人的力量源泉,激励着全校师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也将学校推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不学礼,无以立”,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昌乐一中学子,要知礼、明礼、习礼,进而达礼,在传承一中精神的实践中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迎国旗
升国旗
唱国歌
主持人:杨丁一
讲话人:张福涛
编辑: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