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期荐语
追求成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主体力量,诸如人的意志、智慧和坚韧,提升人的品格和价值;但也容易让人在追逐中失去自我,失去本真,失去自我的方向,陷入世俗的迷魂阵中。走了很远,却忘记了来时的路,因为,远方的诱惑,常常只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传说。推荐同学们细读此文,它将以古典叙事为镜,照见当代学子的困惑——在分数与理想的拉锯中,如何既保有唐僧的笃定,又不失赏沿途风景的从容?或许答案就藏在字里行间:真正的“修成正果”,是让每一场跋涉都成为自我的史诗。
本期推荐人:高三历史 唐笑天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享受成长
作为一部历险小说,《西游记》的结局是圆满的。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正如书中所说:
圣僧努力取经编,西宇周流十四年。
苦历程途遭患难,多经山水受迍邅。
功完八九还加九,行满三千及大千。
大觉妙文回上国,至今东土永留传。
师徒四人因取经有功,唐僧被加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和尚为金身罗汉,就连驮经的白龙马也被封为八部天龙马。人生至此,算是功德圆满,一切付出都有了回报,算是一个完满的结局了。
《西游记》具有强烈的励志意味。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成功。追求成功是人的天性。人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只有在实现主体意志的过程中,才能彰显主体的力量,才能品尝成功的滋味。有些人,比如继承世袭的权力或财产,再如纯属偶然地中了巨额彩票,人们把这些事件归之为命运或者运气,而不认为是成功,因为在这些结果中缺少了主体追求与实践的因素。所谓成功,一定是在强烈的主体意志推动下,经过了自我的努力,终于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或结果。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逢山开路,逢凶化吉,最终皆大欢喜。这九九八十一难,彰显的正是他们主体的意志与力量。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成功者不仅是那些善于利用环境和资源的人,也一定是那些意志品质出众的人。成功自有成功的道理,成功自有成功的原因。从这个意义看,我们确实可以成败来论英雄。唐僧师徒四人,有目标,有信念,有毅力,众志成城;与天斗,与地斗,与自已斗,最后才脱胎换骨。成功是给英雄的最好的回报。
但是,世事复杂,人生艰难。若单纯地以成败论英雄,以结果看成败,那么,多数人都只能算是失败者。因为,相对那些杰出的人,平凡的人算是失败的;相对成大事者,做小事者算是失败的。这样一比较,多数人的人生价值就被否定了。古有“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人生哲学,就是这个逻辑。这个哲学逼迫我们为了一个既定的目标而活。于是,每个人都在追逐“成功”,连三岁孩童都害怕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哲学,让每个人都在一路狂奔,匆忙赶路,将人生变成了一场直线式的直奔目的赛跑,却忘记了路边的美好风景。
人的一生,若只为了一个单一的“成功”而活,他的人生注定是单调的,甚至是悲哀的。人生的价值,往往只有在“盖棺论定”的时候,才能看得清楚。甚至“盖棺”了,也未必能够“论定”。网络上流行一个段子:
付出一点就想要回报的人叫钟点工;干一个月就要回报的,叫工薪族;干一年才要回报的,叫职业经理人;能等待三到五年的,叫投资家;能等待十到二十年的,叫企业家;能等待五十到一百年的叫教育家;能等待三百年的叫伟人;如果能等待三千年才要回报的,那就叫圣人。显然,若将人生看作一场回报,那些“短平快”的项目,虽然见效快,价值却相对低廉。那些名垂千古的伟业,倒往往难以盖棺论定。等到“论定”的时候,你可能早已不在人世了。
加速阶层分化,巩固阶层固化
降低教育成本:快乐教育的初衷是为了降低教育成本。在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师薪水较低,通过缩短教育时长和减少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减少工作量,学校和教师都能从中获益。
社会分层:快乐教育实际上加剧了社会分层。富人通过私立教育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而穷人则只能接受快乐教育。这种分层导致富人的孩子接受精英教育,而穷人的孩子则在学习上处于劣势。
奶头乐理论:快乐教育被视为一种“奶头乐”策略,旨在让穷人满足于基本的物质和娱乐需求,从而减少他们对更好教育的需求和追求。这种策略通过提供廉价的娱乐和简单的满足感,使穷人失去进取心和动力。
精英控制:快乐教育是美西方精英维持统治的一种手段。通过快乐教育,精英们能够控制教育资源,确保自己的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而穷人的孩子则被限制在教育机会之外,从而维持精英阶层对社会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