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 翰苑荐文 · 2025年
翰苑荐文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
发布时间:2025.01.23

翰苑荐文按语


好的文章,让人增智,让人长识,助人养心,助人修德。读一篇好文章,让人如饮甘露,如沐春风,心灵得以净化,精神为之焕发。值此全校大力倡导全学科阅读之际,学校开辟“翰苑荐文”专栏,每周向全校师生和广大家长推荐一篇美文佳作。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老师们、同学们、家长朋友们!阅读吧!时间因阅读而充实,视野因阅读而开阔,生命因阅读而美丽。


第六十六期推荐语

 

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承载着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和最难舍的情结。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已跨越国界,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是联通世界其他文明的纽带和桥梁。春节申遗发起者冯骥才说到:在中国人过的所有传统节日中,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春节最为关键的三个主题就是团圆、祈福和迎春。再有几天,春节就要到了,这就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让我们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最美好的节日吧。

本期推荐人:海航办 徐新伟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

与生活理想的节日

在中国人过的所有传统节日中,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因而,过春节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中国是农耕古国。农耕生产依从着大自然节律,即春播夏耕秋收冬藏,而生活的规律又与生产节奏一致。为此,人们就分外看重一年一轮、冬去春来的时间节点--年。每逢过年,便把对新的一年的热望都释放出来。日久年长,渐渐积淀为年的文化与风俗。从每年的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近40天的时间里,我们形成了一整套年俗:打扫房子,置办年货,贴上福字、春联等装饰,随后便迎来最重要的年夜饭,还有拜年、逛庙会、玩社火、闹元宵....整个节日,就像一场生活大戏!

1.png

经过几千年创造和传承的年,包罗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人可爱可敬的精神向往与民族性情。它就像一把钥匙--只要一进入春节,就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回事了。作为一名作家,我控制不住地想要写出这股生活的劲头。作为一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我更感到应该好好传播春节文化。

春节的文化,如此深厚与斑斓,在我看来,三个主题最为关键:团圆、祈福和迎春。

      团圆,是春节的第一主题。阖家团聚是中国人的梦想。诚然,团圆也是其他一些传统节日的主题,比如中秋。但由于春节还是一种标志着生命消长的节日,对团圆的心理需求就来得分外深切。因此,团圆一定要在除日迎新的大年之夜来实现。这种团圆的情怀使得腊月里中华大地汇聚起情感的磁场。每当看到春运回家路上的人们,我都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如此刻骨铭心而感动。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庞大、浩瀚、动情的人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凝聚力?从这一点上来说,年是抚慰人们乡愁的最温暖的日子。

      "福”字,是最有代表性的春节符号。大门上贴的,吊钱上刻的,窗花上剪的:礼盒上印的,处处都是“福”字。吉祥的汉字那么多,一到春节,人们只对“福”字情有独钟。福是好事情,也是好运气。再没有一个字能像“福”字,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传统农耕社会,一年伊始、万象更新,是对未来所有美好期待的开端,“祈福”便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仪式。

广义的春是新生活的开始,所以,祈福的内容也包含着迎春的意味。但迎春还有另一层意味,是迎接大自然新的馈赠体现了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人们在春节,呼唤春、期待春、迎接春,因而称门联为'春联”,称酒作“春酒”,甚至在红纸上书写一个大字“春”,贴在大门上。迎春,体现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哲学精神。

可以说,春节的这三个主题,寄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基因。

2.png

这些年来,不断有人说“年味儿淡了”。我也一度非常忧心。但近几年,我反倒放下心来了。让我们来做个盘点吧!

从腊八到之后的忙年,再到元宵,我们春节的一整套民俗不基本都还在吗?只不过,由于生活方式的种种改变,一些民俗演变出了新的形式。比如拜年,从过去的登门拜年变成后来的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到现在又出现了微信拜年、短视频拜年。张贴年画的或许少了,但“福”字依然是家家户户都有的。祭灶的仪式很难见到了,但我注意到,在一些年货礼盒里,灶王爷的形象被做成了冰箱贴,直接“坐镇起厨房来了。现在,生肖文化跟春节文化结合起来,生肖图案也成为年节装饰品的重要元素。

       民俗的形式虽然在变,过年的心理需求却始终如一。所以我说春节是真正融入中国人血液里的一个节日。

       那我们能够为春节做点什么呢?

      可以多做一点知识的普及。前些年,'福”字倒贴的风气流传开来,我赶紧写了好几篇文章,告诉大家“福”字为什么不能倒贴,什么特殊情况下“福”字可以倒贴,有什么样的寓意。这是我们学者应该讲明白的。我也一直想写一本给孩子们的节日读本,用文学的笔法传达节日蕴含的文化之美,丰富他们的节日体验。再有,便是推进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更好的衔接。比如,过去的大门是两扇,现在大都为单扇门了,春联怎么贴?什么材质的窗花更便于清理?春节那么多吉祥图案,怎么转化才能更适合现代家庭的装修风格?等等。现在已经有不少出色的文创产品,还需要更多年轻设计师的参与。近年来,年轻人越来越关注和喜爱传统文化,从事非遗保护的年轻志愿者越来越多。这是特别让人欣慰的事。

       如今,春节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了。就在2023年底,春节成了联合国假日。我相信,春节的文化魅力会感染更多人,春节文化一定会在未来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简介:冯骥才,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他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著称。冯骥才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代表作品包括《俗世奇人》《珍珠鸟》等。他的文学作品常常关注知识分子的生活以及天津近代历史故事,具有新颖的视角和深入的生活底蕴。

      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投身于城市历史遗产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冯骥才还倡导并致力于非遗学科建设,探索非遗学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被誉为“非遗学科建设的开山之作"。(文章来源于人民日报文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