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 翰苑荐文 · 2025年
翰苑荐文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就在认知觉醒》
发布时间:2025.01.10

翰苑荐文

第六十四期荐语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如果要想找到正确的方向,就需要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只有对自己有了明确的认知和定位,才能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的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 

  本期推荐人:高三历史 孟强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就在认知觉醒 

头脑麻木的人,只能做可怜的“工具人” 


  阿根廷动画短片《雇佣人生》,戳痛过无数人。 

  这部仅 7 分钟的片子,将人的“无脑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每天早上 7:15,秃头男机械式地关掉闹钟,然后起床、洗刷、乘车、上班……整个过程中,他面无表情、动作熟练,像执行指令的机器人。更令人唏嘘的是,影片里的一切用品,都是“工具人”——有人当桌子,有人是挂衣架,而秃头男的工作,则是办公室门口的一块地垫。 

  你是不是也这样过?兴致勃勃报了网课,却很少认真看完,学着学着就觉得没意思了;买来的书只翻了几页,读来读去,对生活也没产生什么质变;工作上怎么做也没突破,一下班就想回家打游戏玩手机…… 

  身心懒散,没有目标,缺少规划,人像浮萍一样漂到哪儿算哪儿,结果最终都搁浅在泥泞中。认知上不苏醒,我们终将对自己不了解,对生活没主张,对命运无选择。若想变被动为主动,人就必须唤醒大脑,开启心智领域的探索。而人与人之间,也从认知觉醒的那一刻,有了千差万别。 


觉醒你的认知,才能持续进化 

  人,只有认知觉醒后,才能实现“再进化”。从现实的困顿中苏醒过来,才能看清现状,寻找到激活自己的方法。 

  在一次采访中,雷军问晨兴资本的刘芹:“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刘芹说:“天道酬勤,只要勤奋,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投资人。” 

  他话音刚落,雷军就摇摇头说:天道不一定酬勤。 

  如果只是重复低效的努力,再勤奋也没有用。有这么一种说法,说人和人的差距,在于 3 种信息差。第一种是资源,我有,你没有;第二种是技能,我会,你不会;第三种是认知,我懂,你不懂。资源,可以寻找;技能,可以学习。只有认知,依赖的是每个人的觉醒力,很难超越。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说,一个人只能在他认知范围内生活。同样的运气下,洞悉本质和规律的人,能把运气转化为实力;同样的条件下,看得更深更远的人,才能寻找到更多的机会。 

  “只有刻意提升自己,我们才能慢慢甩开大队伍,走在前列。” 


拓展思维带宽,用认知撬动人生 

  有位旅行者,在旅途中碰上一个正在迁徙的部落。他好奇地凑过去,询问长老:你们迁徙,是因为以前的居住环境变差了吗?没想到长老说:恰恰相反,正因为那里太舒适,我们才要迁徙。不然,安逸的环境,会使族人的生存技能退化。只有定期迁徙,我们才能倒逼自己学习本领。 

  生存,从来都是一场不断进化的竞赛。而当代社会,最需要进化的,是我们的头脑。 


  1.运用 “理智脑”,找准思考“熔断点”。

  如果不刻意运用理智脑,人就会在“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中,沉迷于低级享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刷视频,而不是去看书,考职称,学技能。所以,唤醒认知的第一步,就是对抗懒惰的天性,养成用脑习惯。 

  那到底如何思考呢?比如你看书,一旦看到难点,或是有启发的地方,就停下来。围绕这个“熔断点”,对自己提问:这里讲的是什么?对我有什么用?可以如何实践? 

  很多时候,思考就像一条绳索,不断牵引,最后可能就在头脑里牵出一头大象。 


  2.锤炼深度学习力,发挥复利效应。 

  1946 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一个“学习金字塔”理论。这个理论,揭露了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和主动两个层次。被动学习,诸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知识在脑海里的留存率分别只有 5%、10%、20%和 30%。而主动学习,就像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留存率则分别高达50%、75%和 90%。 

  造成差异的根本,就在于被动学习大多浮于表面,而主动学习则能深入下去。 

  深度学习并不容易,这个过程,就像下面的复利曲线,需要足够的定力与耐心,才能迎来质变的转折点。 

  报了网课,就认真学完,再探索进一步的深造;学习技能,不要浅尝辄止,直到学以致用;看书也不要半途而废,用终身学习武装起头脑。唯有长久深入的学习,才能发挥时间的强大效用。 


  3.站在“舒适圈”边缘,一点点向外走。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制订跑步计划,不是目标太容易,跑起来太简单,就是目标太难,坚持不了几天;日常学习工作中,要么不给自己压力,要么就突然给自己拿出“高标准严要求”。结果,我们不是没动力继续,就是根本完不成挑战。 

  若想最大限度激发潜力,我们要找准自己能力的“拉伸区”。 

  在这个地带,我们既有往前探索的欲望,又不至于被太高的难度击溃自信。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在《心流》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模型: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厌倦时,说明应该提高难度;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焦虑时,说明应该保持这个水平专注练习。如此反复交替,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不管学什么,找准你的“舒适圈”边缘,循序渐进向外拓展。你将一步步拓展认知领地,获得更广袤的知识版图。 


  4.开启“上帝之眼”,在反观中蜕变。 

  1959 年的 8 月 7 日,美国“探索 6 号”卫星拍摄了第一张地球全景图,人类从此有了“上帝之眼”。卫星让地球看见了自己,而我们每个人,也应该用“会飞的自己”,跳出自身局限,对自我进行反观。 

  学会对自己的言行复盘,人才能在反观中蜕变。 


强烈的意愿+深度思考+自我反思+行动=改变 

  眼下的世界,竞争已然是脑力资源的比拼。 

  只有认知占上风的人,才能赢到最后。 

  快让自己从沉睡中苏醒,唤醒大脑,积极思考。 

  请相信,觉醒后的你,前途必将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