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再见,过度焦虑
发布时间:2024-12-18

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


  越努力越焦虑,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出没于各种“打卡群”,购买各式各样的课程和专栏,做出精细的规划表格以进行时间管理。然而,即便付出了这么多努力,还是消除不了他们内心的焦虑与迷茫。

  不努力焦虑,努力也焦虑。

  周日晚综合征,也是焦虑的一种常见表现。网上投票显示,在“周日晚上是否感到焦虑”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比例之高令人震惊。

  “天一黑,心里就像被按下了一个开关,开始莫名烦躁。”

  “明天又要假装阳光积极了,好累。”

  “周日反而比周一更让人感到失落,好像风雨欲来,焦虑得像烧热了的锅。”

  “太可怕了,眼睛一闭一睁,周一就来了。”

  更夸张的是,很多人的“病症”表现得十分具体,比如失眠、食欲不振、恶心,甚至拉肚子。有些极度焦虑的人从周日早上起床就开始感到不适。他们的脑海中总会跳出一个问题:

  “人,为什么要工作?”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会心一笑。因为这种情况在年轻人中实在不罕见。尤其是到了周日下午,他们会不自觉地想起上周五未完成的工作,想到周一需要处理的事情,以致还没到周一,他们就开始焦虑了。

  这种焦虑主要源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不可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9年公布的数据统计,中国“泛抑郁”的人群已经超过了9500万,并且有不断年轻化的趋势。这样的内心煎熬,几乎每一个在一二线城市努力打拼的年轻人都深有体会。


  如何消解这样的情绪?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1. 改变意志驱动。

  一条“咸鱼”是不会受到“努力焦虑”的困扰的,反而是对自我要求越高的人越容易感到焦虑。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的努力究竟是意志驱动还是兴趣驱动。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令人感到压力和痛苦,后者让人感受到收获和安宁。

  举个例子,一个想要养成早起习惯的人,如果是意志驱动,就可能会被迫在各种群里“打卡”,不断给自己灌输健康积极的生活理念,但其内心却充满抵触情绪。如果是兴趣驱动,就会乐于体验和享受每天早晨宁静的世界。

  体育锻炼是这样,阅读是这样,努力工作也是这样。


  2. 人人如此,不必在意。

  当我们发现焦虑是每个人都可能会有的情绪时,也就不那么纠结了。

  主持人撒贝宁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坦言,自己有时也会感到焦虑。即便是光鲜亮丽的明星、主播,也在备受焦虑的困扰,承受着竞争的压力。同样,企业家、创业者也无法摆脱这样的困境。

  既然这是一种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的处境,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更加平和地看待焦虑,学会与焦虑共处。


  3. 降低期待值。

  所有的失望,都源于期待过高。比如我们期待的生日礼物是一部手机,结果收到的却是一束鲜花,这种落差感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失望。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仿佛已经忘记如何慢下来。而过于着急,必然会产生焦虑。

  有期待是好事,它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激发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热情和干劲。但期待值不宜过高,它必须设定在合理的范围内,符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才能稳步向前,起到正向效果。


  4.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想要慢下来,就要找到真正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当你找到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潜心在该领域深耕,愿意把自己的目标周期放宽到三年、五年,甚至七年,就有极大概率有所成就。而在努力耕耘的这段时间里,你也会感受到充实。


  5. 懂得自我接纳、自我肯定和自我爱护。

  提高自我认知,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正视自己的价值,提高自尊水平。当我们建立起足够强大的自尊时,就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一切变化,坦然面对一切未知,化解内心的焦虑。通过这种自我关怀和理解,让自己的心宁静下来,不被外界的纷扰所打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