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少年,你为什么那么焦虑
发布时间:2024-12-18

  科学研究发现,焦虑是人类大脑进化的产物,具有双面性,既带来负面困扰,也具有积极效应。焦虑是生活的常态,不同年龄、不同境遇的人都会受其困扰。

  年轻人焦虑于家里催婚,中年人焦虑于职场危机,事业有成的人又焦虑于子女教育。焦虑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会伴随我们整个生命历程。

  我们姑且把焦虑比作一只猫吧,想象一下,偶尔撸一把猫,去掉一些焦虑。别让焦虑猫困住你的心灵,接纳并承认它的存在,然后勇敢且热烈地前行!


焦虑是人生的底色

  焦虑,作为生活的常态,有时恰恰证明了我们对自己生活的重视。

  上学的时候,为考试和升学焦虑;上班的时候,为工作和薪水焦虑;单身的时候,为对象和自身条件焦虑;创业的时候,为客户源和亏损焦虑;要结婚的时候,为彩礼和房子焦虑;生病的时候,为身体和医药费焦虑;年老的时候,为养老和孤独焦虑。

  发现了吗?我们不仅无法摆脱焦虑的纠缠,甚至可以说,焦虑就是我们活着的证明。这只猫咪会悄悄伴随着我们,考验我们能否与它和平共处。

  焦虑的出现并不总是坏事,它往往是因为我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要求和期待,源于我们对更好、更安全的生活状态的追求,它是我们居安思危意识的体现。

  焦虑是人生的底色,是我们追求上进的驱动力。即使是婴幼儿,也并非完全无忧无虑。只是他们的焦虑相对较少,主要关乎基本需求,如饥饿、口渴或对母亲情绪的感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的发展,我们的欲望和需求越来越多,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住在我们内心的焦虑猫也会逐渐长大,它时常会因为各种事情感到躁动不安,人就越来越容易感觉到焦虑。

  成年人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远超孩童时期,这或许就是成年人更容易感到焦虑的原因。焦虑的出现,旨在刺激我们找到满足和发奋的平衡之道而已。

  有的人认为焦虑是因为你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这种说法也许不完全正确,但有一定道理。

  当焦虑产生时,它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是时候通过行动改变现状了。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只是大谈特谈焦虑存在的合理性,而完全忽视了焦虑对我们发出的提示,那么我们很可能会陷入焦虑的怪圈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也无法过上理想的生活。就像你面对一只凶狠的小猫,如果你采用凶狠的态度,那么它可能会更激烈地向你发起进攻。相反,如果你采用安抚的态度,试着去了解它的需求和渴求,这只小猫就会陪着你一起找到前进的方向。

  所以,面对焦虑,我们应该找到平衡之法,学会与之握手言和,坦然接受它的存在。如实记录和分析让我们感到焦虑的事情,审视并“删除”那些不合实际的欲望。将对未来的焦虑具象为切实、可操作的步骤,确定目标、拆解目标、制订计划、执行计划、调整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内心的欲望,更好地应对焦虑。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那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例如,每天睡前阅读十分钟至二十分钟,或者每天读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起初,先用简单可执行的计划,培养自己对阅读的兴趣,在对阅读产生兴趣之后,再逐步增加阅读时间,而后灵活调整自己的阅读计划。

  对其他所有目标,适用同样的操作原理,即从简单易操作的计划开始。不要幻想短期内就能达到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高度。“新手小白30天蜕变,月入过万不是梦。”“从一无所有到年入百万,他只用了半年时间。”“曾经无人问津,三个月后他成了别人高攀不起的大神。”这类标题在如今的互联网上太常见,它用“速成”给普通人制造了一个梦,并无情地收割着人们的焦虑。大批人蜂拥而上,为那个看似触手可及的梦想买单,最后却没有让梦想照进现实。当梦的泡影碎裂,焦虑会蜂拥而上。

  不过,焦虑也有好的一面。它可以指引我们看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使我们在行动和改变中更加专注。

  当然,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关注当前、活在当下,把握每一刻的生活,对理解和克服焦虑至关重要。

  不可否认,人类热爱畅想未来,但我们也常常因此错过眼前的美好。急于成长,长大后又怀念转瞬即逝的童年时光;急于赚钱,在赚到钱之后又用钱来换取健康;急于实现未来的目标,却对当前的幸福视若无睹。

  所以,在和焦虑共生的日子里,别忘了“活在当下”。这是先哲们留给我们最朴素、最简单、最宝贵的处世哲学之一。正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所写:

  “焦虑与人类同时诞生,而且由于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掌握它,我们将不得不学习与它一起生活,就像我们学会了与暴风雨一起生活一样。”

  让我们摒弃掉那些过度的追求,给自己的心灵做做减法。只要专注当下,做好手边的每一件事情,生活中的美好就会不断靠近我们,焦虑也会渐行渐远,我们自己也会焕发新生。